中文 | English

  首页    > 学术活动    > 恒隆研究    > 内容

恒隆研究第19期 | 刘洪玉研究团队:中国城镇老旧小区老龄人口集中的典型事实及形成原因研究

2022-12-21 13:40:03 作者:刘洪玉研究团队

 

 

【作者】肖金一,刘洪玉*,吴璟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邮箱】liuhy@tsinghua.edu.cn

【原文信息】Xiao, J., Liu, H., & Wu, J. (2022). The Status Quos and Causes of Concentrated Elderly Populations in Old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 Sustainability, 14(19), 12612.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4/19/12612


内容导读


全球人口正在快速、不可逆转地老龄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突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紧迫性,需要更加和谐的代际关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将城镇区域内建成年代早于2000年的小区定义为城镇老旧小区,将年龄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年人口

本研究强调了中国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对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潜在风险。基于城市内部老年人口迁居的理论模型,探究中国老年人口在城镇老旧小区内聚集现象的形成原因,并使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城市层面和家庭微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居住在城镇老旧小区中的比例,比年轻群体显著高出 9.9%,使得老年人口更容易受到不利的住房条件影响。其中,经济状况不佳、需求意识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依赖,是老年人口留在城镇老旧小区中的原因。因此,为了改善老年人口的福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研究建议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之间的协调。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建立了中国城镇老年人口迁移模型,基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趋势,丰富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描述。其次,阐释了中国城镇区域内“老人老房”的现象,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强调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必要性,也扩展了城市更新社会效益的理论框架。上述发现,为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供科学依据,鼓励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更大的财政支出;也为政府部门确定养老需求的规模、制定改造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首先综合居住迁移决策阶段理论、生命路径理论、压力门槛理论等传统迁居理论,构建中国城镇老年居民由老旧住房向新建住房迁居的理论模型,以分析城镇老旧小区老龄人口集中现象的原因。虽然返乡移民被认为是老年人口常见的迁移方向之一,然而由于中国城乡之间的较大差异,城镇老年人被发现更倾向于选择在城镇养老,故城市内部迁移是中国城镇老年人的主要迁移模式。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口养老安排的大趋势,因此,本研究构建了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导向的城镇老年人口迁居模型(图1)。此模型可用于说明老年居民从城镇老旧小区迁居到建成年代较新的小区的流动特征,得到以下三点推论:1)由于使老年人口产生迁居动机的生命事件较为单一,老年人口居住在城镇老旧小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显著高于年轻一代;2)相对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将推动老年人口迁出城镇老旧小区;3)稳固的家庭结构和邻里关系将减少城镇老旧小区内老年人口的迁出行为。

 



1. 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导向的城镇老年人口迁居模型

 

 

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城镇老旧小区中6080岁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与4060岁的群体相比显著高出9.9% (p < 0.01,表1)。城镇老旧小区在居住空间、设施和住房年限方面条件明显更加落后,导致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出现住房不平等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城镇中两个年龄段之间在城镇老旧小区中居住的比例差异作为城市层面城镇老旧小区老龄人口集中程度的度量指标。

 



1. 居民居住在城镇老旧小区的比例(按年龄分组)


在城市层面,以城镇老旧小区老龄人口集中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住宅市场表现、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探究现象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城市GDP增速上升1个百分点,两个年龄群体之间的差距将增大1.1% (p < 0.1);城市二手住房价格上涨1%,差距将减小2.4% (p < 0.1),城镇老旧住房的资产价值更能够支撑老年人口的迁居;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绿化水平越完善,城市的公共环境和服务越好,城镇老旧小区老龄人口集中程度越高。

在居民层面,以当前住宅的房龄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人均收入、住房资产状况以及住房是否为单位公房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探究不同家庭所面临风险大小的差异。结果显示,有配偶的老年人比单身老年人(即丧偶、离婚或从未结婚)的住宅平均房龄大1.318年(p<0.01),子女数量每增加一个,住房平均房龄将高出0.376年(p<0.01),缺乏支持的家庭结构更有可能促使老年人迁居至设施和服务更先进的环境中;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1%,住房平均房龄小0.433年(p<0.01),同样,拥有一套以上住房的老年人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平均住宅房龄小0.567年(p<0.05);单位公房老年居民拥有的邻里关系更加密切,相应的集中度更高,平均住房房龄高出2.943年(p<0.05)。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城镇老年人口大量集中在老旧小区中,而这些小区的设施和服务不能够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能够直接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为经济状况较为不利的老年人口的增加住房财富,多样化社会福利的供给,改善住房公平。同时,老年居民的迁居行为也反映出他们更加重视基本的生活需要,对于提升性的需求和环境内的潜在风险的认知仍需要加强;而老年居民对于邻里关系的依赖也再一次印证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必要性,即能够在提升设施和服务的同时,延续社会关系与文化价值。